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靜思語錄】父母要學會『放手』 別讓我們的孩子變成『媽寶』


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對孩子呵護備至,捨不得孩子動手,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少子化』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謝水乾指出,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結果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做家事沒有年齡限制:二歲的孩子用唱兒歌慰勞父母辛苦收拾自己的玩具減輕父母負擔~五歲學習摺衣服、遞茶水小學之後舉凡掃地、拖地、洗晾衣服等一般家務都可以自己動手來。

【二】 以家庭生活為中心:很多父母常以孩子為生活中心總是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每天跟著孩子打轉參加各個補習認為孩子已經夠忙碌了哪有時間做家事;凡事為孩子準備設想周到,其實也是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家事應該是家庭成員共同的責任,家人分擔能力範圍內的家事是善盡自己的家庭責任並非是幫爸爸或媽媽的忙。

【三】耐心陪伴沒有捷徑:孩子各方面發展尚未成熟,剛開始做家事時難免會有力不從心的情況,此時父母要有耐心指導、包容、鼓勵,切忌責罵、抱怨、數落甚至搶回自己工作也易造成孩子的低成就感

【四】成員共同參與家事凝聚幸福情感:家庭事務透過家人共同討論、決定,發揮創意甚至一起工作,一起快樂聊天,分享感受,彼此欣賞,讓做家事成為親子間優質的互動。

【五】合理要求,有所堅持:不要一味以懇求恐嚇威脅甚至物質交換賄賂等手段要孩子做家事,也不要因為孩子課業其他理由同意孩子不必做家事,只要要求合理,還是要堅持正確的決定並要求孩子應有的具體行動。


心理學家甚至為從小有無做家事的青少年做過長期研究,發現小朋友從小的時候,父母有訓練他們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後在人際、樂觀、自信、負責、勤奮、主動、挫折容忍度、關懷他人、精神健全乃至經濟上都較從小不做家事的孩子有明顯的優異表現。做家事好處這麼多,關心孩子的父母親們豈可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稱讚,不論成果如何,一定要給予正面的鼓勵,而且在做家事前可以指導孩子如何更省時省力的去完成該項工作而不是事後再來責怪孩子做得不好。如果結果真的太糟糕,我會利用三更半夜或孩子不在家的時候去補強或重做,千萬不要在孩子辛苦完成工作後,一邊責罵一邊重做,那會讓孩子很受傷,下次再也不願意一起做家事了。


 還有『廣為宣傳』也是一個鼓勵孩子的好方法,雖然要讓孩子認為做家事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也要對孩子心存感激。我通常會利用宣傳來讓孩子知道我對他的肯定在與親友師長的談話間,經常『不經意』的提起,並稱讚孩子中國人很吝於稱讚自己的孩子,總覺得自誇不妥當;但是我認為,只要孩子做得好,父母就應該在人前稱讚孩子,尤其是不可以說一些『那是應該的,哪有什麼了不起……』的話,那會讓孩子覺得努力沒有受到重視與肯定,而失去努力的動機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雖是ㄧ件小小的家事,但它卻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能力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最後,要告訴大家,孩子的教育是條漫長的路,愈早教育,愈能及早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